人物特寫

2023-10-23

森齡專訪:從口袋的三千元到建立千人獨棟教會|褪去西裝的劉群茂牧師,挪去牧師身分後該如何活出影響力?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在大直,有一棟建築物佇立於大直美麗華、春大直、英迪格酒店、NOKE忠泰樂生活之間
純白的外觀在熱鬧的商圈顯得格外耀眼-夏凱納靈糧堂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 

星期四下午是一個晴天,為專訪劉群茂牧師我們來到夏凱納靈糧堂,或許是因為平日下午進出的人不多,開闊的空間感更突顯出建築物的神聖氣場,讓我們不自覺降低音量、放輕腳步。

前往訪談室的路上經過教會辦公室,看見許多年輕人投入教會工作,空間充滿色彩、活力與創意,這很讓我驚訝,或許是刻板印象影響,總覺得在教會工作會是比較正經的氛圍。

一扇門推開,等待著我們的是一道慈眉善目的笑臉「你們好~很謝謝你們到這裡來!」坐下後請牧師為森齡的讀者們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。


 

「我,就是我,哈哈,就是一個活在家庭、社會中的人。」直率地回答讓採訪團隊們都笑了出來。

「我在思考的是其實每個人都是一般人,而所謂的一般人就是“我們都有家庭,回到家我們就是一個丈夫、一個妻子或是別人的父母、兒女。我就是這樣的人,我是一個妻子的丈夫,所以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怎麼做一個好男人。」在現今如此注重名望的社會,牧師在意的不是社會賦予在他身上的「稱謂」而是成就他的「家庭」。

「那當然牧師的身份是我的工作或是社會上的一個位置。一般來說也可以想成是一個宗教人士,但其實我並不覺得是一個宗教人士。牧師乃是把愛、把幸福帶給別人,我們不是帶給別人一個宗教,而是透過聖經來傳遞耶穌的智慧,祂是如何讓我們的生命過更加美好及豐盛。」



(Photo by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)

延伸基督的愛,在需要上看見責任

劉牧師發現有一群人,為國家、社會、家庭貢獻了自己的人生,但隨著年紀漸長,卻越被忽視:「我們會投資許多資源在孩子身上,因為他們有未來,反觀卻覺得年長者無法再多做貢獻,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好的資源了。這是不對的,我想扭轉這個現象,我想創造一個環境,來服務、善待這些年長者,讓他們活得尊貴、活得美好。」

約莫在二十幾年前,當時的長照產業並不像現在一樣普及,資源也不及現在豐富,劉牧師與他的團隊憑藉著基督的愛,成立了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,推出日照中心、長青學苑、居家服務、失智症團體家屋等照顧服務,如今二十幾年過去了,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的服務範圍已橫跨九個縣市、四十幾個服務單位,包括最遠的花東地區,也看得到服務同仁關心長者的身影。


(圖為「來居園」設計圖 by 蔡榮吉建築師事務所)

近期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也將跨足身障領域成立全台第一間「結合長照與身障的照顧園區 — 來居園」很期待這佔地五千坪的園區將會為臺灣的照顧產業帶來什麼改變,以及誕生怎樣的感人故事。

 


 

由日常堆砌出來的生活

看著在講台上激昂講道的劉牧師,不免好奇平時的他是不是也對生活保持著極大的熱情?「我真的沒有什麼興趣。」劉牧師笑著說。「喝一杯咖啡,看一個雜誌,跟師母去爬山、散步,走河堤、公園,可以走一個小時、兩個小時、三個小時,這就是我們最好的休閒」描述著與師母牽手一同走過的路線,牧師臉上滿是幸福的微笑。

排滿行事曆,學習各種才藝,或許會給人帶來一種「充實」的感覺,但學習「留白」也是很重要的,就如要讓柴火持續不斷地燃燒,堆疊柴木時必須給予一些「空間」讓氧氣流動,這就跟我們的生活一樣,想要持續保持對生活的熱情,必須有意識的留白,給予自己一些喘息空間。或許是受東方教育影響「休息的同時,別人正在進步」這觀念會導致我們對於行事曆上的留白空間感到焦慮,似乎一定要找一些事情填滿才對得起內心的聲音,但親愛的讀者們別忘了,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。



跟隨前人的背影,退休=新的開始

走過人生上半場的旅程,劉牧師說這一生影響他的人很多,但最深刻的莫過於是牧師的牧師—周神助牧師。八十幾歲的高齡,卻有強大的生命力「他退休後還活得更精彩,不斷往上,我看著有一個人走在我前面,活的那麼美好,活的那麼令人羨慕,他的為人處事、工作態度還有他一生志向與智慧,都成為我的影響。」

對劉牧師來說「退休」不過是一個名詞,就如同我們從小會經歷「新學期」「畢業」「出社會」一樣,這些名詞則代表著「新的開始」

「就學時期會有生涯規劃,在職場時會有職場訓練,這些機制都可以清楚地讓我們知道階段性的任務,但卻沒人教退休後該做些什麼。我們這一生累積的那麼豐富,累積那麼多經驗、知識,這段時間如果放下了,我覺得就浪費了最精彩的我!」

人的一生其實有個公版能描繪出未來的雛型,從不斷的升學、進入職場後的進修等。但退休後的生活就是讓各位自由發揮的時候了。而森齡也希望能分享不同的生命故事與經歷,提供讀者們在這段自由發揮的階段能有嶄新的規劃。


 



 

我的價值就是完成上帝託付我去愛人、愛神這個使命

「這個世界讓很多人破碎,不論是家庭或社會,我們的父母是一個受傷的人,生了孩子後,不知不覺中又把受傷帶給了下一代。我的父親是一個孤兒,他是一個盡心的父親,但身為孤兒的他沒有被爸爸愛過,又怎麼會知道要如何愛自己的兒女?」劉牧師感歎道。

把從上帝而來的醫治帶給人,恢復人心裡的良善與美麗,便是劉群茂成為牧師的最大使命。「我先從上帝那裡領受了一切的美好,當我成為一個美好之後,再把美好帶給別人。這些年來看到很多家庭、個人的恢復建造,也看到很多群體、年輕人的生命改變,以及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裡有那麼多長者被照顧、被善待,這就是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事了。」





 

人生是一個累積的結果,只要繼續向前就會累積

在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到原來教會有依著不同階段劃分,有青年牧區、成人牧區之分,因此我們請劉牧師為年輕人勉勵幾句話:「『年輕人不怕慢,只怕站』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不一樣,所以普遍有一個現象是:有人覺得別人的環境比較好,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、我不如人、他們好好喔我都沒有......。有時候因為這樣我們就選擇放棄了,但是不怕慢,只怕站,站著就哪裡也去不了,或許現在真的比較慢,但人生很長,就像一場馬拉松,持續往前就會累積。」

在網路的時代,做什麼都要快,成功要快、賺錢也要快,只顧著結果卻忘了過程,但到底是誰在追趕我們?「聖經裡有一句話說『想要急速發財的不免受罰』,一步一步踏實的往前走,日積月累,你將會迎來豐盛的果實。」



放下過往,才能伸手擁抱未來

「年紀大的人有一個很大的麻煩,就是會一直活在過去的風光或是懊悔失敗當中,這些都不健康,也不會有幫助。」放下,是劉牧師要送給長者的一句話,但更像是要送給所有人的。

「我自己其實也是邁入長者的年紀,所以我可以了解這個狀態。六十幾歲的我們打拼了一輩子,也受傷了一輩子,到了這個年紀,我們也不再是三明治,以前都是追求外面的豐盛,買房子買車子,但現在更應該追求裡面的豐盛,這時再追求外面是沒有意義的了。」

劉牧師還笑著說「我們要柔和,人才會喜歡親近我們,很多人年老時的臉看起來很苦、很憂愁、很嚴肅,面部線條剛硬,所以兒孫都不敢親近他,導致他又更憂愁,這是一個惡性循環,但也不能怪他們。當我們更多地追求靈裡面的豐盛,心靈活潑、亮麗、快樂,自然就會慈眉善目了,畢竟外在是內在心靈的寫照。」

我們總是會下意識地避免跟看起來嚴肅的人對話,在社會是這樣,在家庭更是如此。當遭遇挫折時,我們會尋求朋友的幫助?還是跟家中的長輩請教經驗呢?我想大部分的人或許都會選擇尋求朋友的幫助,至少我身邊的朋友們都是。劉牧師是這樣說的:「我們要改變自己,我們要成為別人、家人可以親近的人,伸出手去擁抱別人,用我們累積一生的豐盛去祝福他們。」



如果沒有永恆,只好抓住今生

劉牧師跟我們分享,他的父親活到102歲逝世,他說他看著父親在年長的時候不是充滿恐懼,而是充滿喜樂常常唱歌,因為他父親知道,神會接他回天家,所以牧師的父親並不畏懼死亡,反而是用喜樂的心態面對,因為對他來說,是回家了。

「人最怕的不是往前走,而是不知道要走到哪裡去。所以我鼓勵每一位,不要活在過去,開始往心靈內在的豐盛努力,也為永恆的生命預備。」




文:森齡編輯部
攝影:Oda
 

回上頁